七月的钱塘江畔,绿道蜿蜒,微风拂面。奔跑的脚步声、清脆的车铃声与悠扬的广场舞旋律,在这条“会呼吸”的绿道上交织成都市生活的和谐交响。就在这样一片流动的绿色中,中国计量大学质量与标准化学院“绿脉寻踪”行研团队,展开了一场与城市共呼吸、与社会共成长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。

小调研映射绿道管理现状
“绿道上什么时候最拥堵?”“有没有发生过人车冲突?”带着这些问题,行研团队员们连续两周蹲守在杭州多条绿道上,记录时段人流、拍摄车辆轨迹、发放用户问卷……一份详实的数据报告悄然成形。
通过对多个高发时段和路段的统计,团队发现傍晚7点左右,某些绿道的区段宽度不足3米,容易发生人车冲突。相关数据显示,每小时发生一次避让事件。针对这一问题,城市绿道管理部门已经在考虑改善措施,例如引入潮汐式隔离栏和智能调度系统等新的管理方式,以期实现更加科学的动态管理。

城市第三空间的“使用画像”
调研发现,绿道已不仅仅是通行通道,更是市民不可或缺的“第三空间”——65%的受访者每周至少使用三次绿道:通勤、健身、亲子活动、文化旅游……多元需求的交织,让绿道面临空间冲突与治理难题。“我们不仅停留在在观察层面,更在勾勒出一幅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画像。”宋同学如是说。
队员们还前往之江、青年林、东部湾等地,对路面磨损、照明昏暗、车辆违规、设施失修等隐患进行逐项排查,并形成建议清单:从低成本的语音提醒系统、彩色标识,到中长期的物理隔离、空间重构,逐步助力“人车和谐”。

实践,是最深刻的思政课
实践不仅关乎治理绿道,更照亮了学子的责任之道。队员们说:“数据不再是实验室的冰冷数值,它关乎一位老人的安全、一位外卖员的效率、一个孩子的嬉戏空间。”
“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,所学专业知识能回应现实生活的需求,推动社区治理更加有序、有效。”
正是在与城市生活的亲密接触中,青年学子们锻炼了调研能力、增强了社会责任感,更深刻地理解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理念。

结语
绿道之上,流动的不只是人群,更是关于城市治理、空间正义与生活美学的探索。中国计量大学“绿脉寻踪”行研团队以青春之笔,书写着人与空间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,也为高校服务地方、专业服务社会树立了生动样本。
